北京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11469_1/由北京乘车南行三个小时,在冀中平原的大地上,一片烟波浩渺的碧水便跃人人们的眼帘。湖水妩媚,风光秀丽,处处充满了灵气,展现着神奇,这就是有“京南第一湖“之称的衡水湖。
闲来作客到渔家,归醉秋风衡水涯。落雁声声吟日暮,炊烟出处是云霞。
这首古诗将衡水湖的景色描绘得十分迷人。湖中那一丛丛吐翠的芦苇,一片片泛绿的蒲草,一声声鸟儿的鸣叫,一阵阵风儿的轻柔,一层层欢快的涟.....无不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引发着人们对它的爱意。
衡水湖不但具有水天共色的湿地景观,而且在其周边地区还拥有大片良田,生长着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农作物。尤其是棉花,这里是河北省重要的产棉区,而衡水湖所在的冀中平原又是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之一。
棉花的植株为灌木状,一般有~厘米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的用途十分广泛,其纤维除作纺织工业原料外,还是化学、国防、造纸、医药、汽车制造等工业的重要原料,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棉花浑身都是宝:棉絮可纺线、织布,棉布由于吸湿和脱湿快速而使穿着舒适;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从轻盈透明的巴里纱到厚实的帆布和厚平绒,适于制作各类衣服、家具布和工业用布;棉籽可榨油,棉籽壳也是一宝,是生产植物激素、木糖醇、活性炭等的化工原料;棉杆是生产食用菌的优质原料;棉杆皮是人造棉、丝。麻刀、麻袋、绘画宣纸及蜡纸的原料,还可拧制绳索等;棉花的叶、根、花壳、种子、油、液汁等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棉花在医疗方面还广泛用于包扎伤口。消*清洗,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物品。
因此,可以说,棉花的生产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衡水湖畔,田野里的棉花,花开花落,把美留在人间。更令人惊奇的是,棉花花色多变化,初开时花朵是鹅*、粉白、乳白色,柔嫩、美丽,不久转成深红色,可谓绿色棉田锦上添花;花儿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此时不是花,胜似花,棉籽上生长着茸毛,待到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就像一朵朵白云镶嵌在紫红色的棉株上,棉田顿时成了雪白的海洋,着实令人喜爱!
1年,在衡水湖畔的棉田里忽然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名叫*顶菊。它虽然是一种1年生的草本植物,株高一般在25~厘米之间,但最高的在厘米以上,要比棉花的植株高出很多。它有紫色的直立茎,上面还被有微茸毛;它交互对生的叶为亮绿色,叶呈长椭圆形至披针状椭圆形,边缘具有稀疏而整齐的锯齿。无论茎或叶,都是多汁而近肉质。
*顶菊也叫二齿*菊,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菊科堆心菊族*顶菊属。它的“老家”在南美洲,后来传播到西印度群岛、墨西哥。美国南部、埃及、南非、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世界上的很多地方。
它是一种喜光、喜湿、耐盐碱、耐贫瘠、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结实量极大的杂草。在国外,它就被证实是农作物强有力的竞争者,能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因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列入有害物种名单。
衡水湖畔出现的*顶菊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这种植物。它一出现就表现出了外来入侵物种适生性很强的特点。它很快就在非常广泛的生境中出现,包括河溪旁的水湿处、峡谷、悬崖、峭壁、原野、树林、牧场、弃耕地、街道附近、场院、道路两旁及含砾岩或沙的黏土等,尤其是荒地、建筑工地和滨海等富含矿物质及盐分的生境,就连衡水湖观光码头水域的边缘也发现了大量的*顶菊。
较广的生态幅使*顶菊在新生态环境中可以轻易占据合适的生态位。并有效获取资源,与本地物种争夺光照。养分和生长空间。迅速扩张。在一些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能够跟它伴生的其他植物,只有生命力同样较为顽强的一些藜科、锦葵科和禾本科杂草,如地肤、灰绿藜、狗尾草、苘麻、长芒稗和虎尾草等,另外还能见到碱蓬和柽柳等耐盐碱、耐干旱植物。
衡水湖附近的*顶菊一般从4月下旬至9月下旬均可以出苗,在5月份下雨后,有大量的*顶菊出土。它一般以单居群生长,出苗早的植株7月下旬开始出现花序,8月底至11月上旬为种子成熟期,11月初最低温度降至10℃以下时,大部分*顶菊就都干枯了。
*顶菊不仅生长茂盛,而且结实量多,繁殖力很强。它的花期长,8~9月为盛花期,可产生12~30个一级分枝,每个一级分枝有10~18个二级分枝,每个二级分枝又有5~7个三级分枝,每个三级分枝上有15~30个聚伞花序,多数于主枝及分枝顶端密集成蝎尾状。
每个聚伞花序有10-80个头状花序。每个头状花序有2~10朵小花。整株花多达上万朵,花冠呈鲜*色,非常醒目;花粉量大,提高了传粉和授粉的概率。
它的瘦果为黑色,稍扁,倒披针形或近棒状,无冠毛,具10条纵棱。单株可产10多万粒种子,在田间还能见到*顶菊的世代重叠现象。*顶菊不仅因为种子数目多,提高了延续后代的能力,而且它的种子小而轻,瘦果虽没有冠毛,但可依靠风力或外力碰撞折断枝条,落到地上的断裂枝可以像刺尊龙葵等外来入侵植物一样,形成风滚草样,以滚动方式传播种子,因此它可通过分枝达到种群的蔓延和扩散。
另外,*顶菊。的种子还能漂在水面随水流传播。可被人或交通工具携带,或混杂于其他种子中传播到新的区域。*顶菊的种子没有休眠特性,只要光照等基本条件具备就可随时萌发生长。
*顶菊在衡水湖附近一出现,马上就对当地棉花的出苗、生长及产量构成了威胁。一般情况下,*顶菊出苗要比棉花晚10天左右,因此并不影响棉花的出苗和早期生长。而且,在*顶菊出苗后与棉花共同生长的前1个半月,由于*顶菊植株还比较矮小,叶片数也少,生长缓慢,对棉花的生长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是,在*顶菊与棉花共同生长的1个半月到2个月之间,*顶菊就长得与棉花的株高相当了,这时如果*顶菊的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0~40株,便会对棉花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这以后,*顶菊的生长速度更快,其株高逐渐超过了棉花的株高,从而严重影响了棉花的正常生长,使棉花出现了株高低、茎杆细,现蕾晚、蕾铃少等现象,而且*顶菊密度越大,对棉花生长的抑制作用就越强。
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顶菊株高远远高于棉花的株高,前者最高超过了厘米,而后者的株高仅在60~厘米之间。
因此,*顶菊在部分棉花生长上层形成了郁闭环境,使棉花无法接受阳光照射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生长受阻,产量显著降低。如果*顶菊的密度超过每平方米10株时,棉花就会出现死亡的现象,并且*顶菊的密度越大,棉花的死亡率就越高。当*顶菊密度为每平方米40株时,棉花的死亡率则高达70%。
在*顶菊的竞争干扰下,棉花的叶面积指数、田间透光率。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棉花产量等指标都会随着*顶菊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在衡水湖附近地区,棉花的播种期一般为4月中旬,这个时候也是*顶菊的出苗时期,而且棉花播种时株行距较大。不能及时封垄,再加上棉田土壤湿度比较大,这些都有利于*顶菊种子的萌发,使棉田成为*顶菊较容易侵人的农田之一。
另外,为了棉花高产,棉农一般都将棉花株高控制在75厘米左右,而这个高度远低于*顶菊成株的株高。这些因素正好有利于*顶菊对棉田的人侵和与棉花的后期竞争。
在与*顶菊的竞争过程中,棉花也会通过增加自身的高度来竞争光照和空间。但这样的结果是:棉花主茎细弱、叶片发*,为典型的徒长现象。而且,当*顶菊的密度使田间的郁闭度达到饱和时,棉花的株高就不会再增高了。
因此,*顶菊一旦侵入棉田就能够造成棉花严重减产。
在衡水湖周边的部分地区,*顶菊的入侵不仅对棉田造成了危害,而且也对谷子、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管理粗放的农田发生危害较重。除了通过上述的“高度”来进行竞争外,*顶菊还通过化感作用来影响本地土著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
外来入侵植物具有的化感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化感作用作为它们的一种入侵机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顶菊的根、茎、叶、花的水浸提液,对绿豆、小麦。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棉花的化感效应最强。
植物化学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而影响同一生活环境中的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
其中,释放的化学物质通常被称为化感物质,主要源自于植物分泌到环境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其释放途径主要有植株挥发、雨雾淋溶、植株分(降)解和根系分泌4种途径。
植株挥发是指植株通过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向环境中释放挥发性物质,对周边植物产生化感作用。该途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明显。雨雾淋溶是指雨雾等从活体植物的茎、叶枝等器官表面将化学物质淋溶出来。
一些水溶性的化感物质多以雨雾淋溶途径释放到环境中,部分油溶性的化感物质也能通过共溶而淋溶到环境中。通常植物组织的死亡和损伤能加快淋溶的效果。植株分解途径是指植株的残枝枯叶等器官在分解过程中,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如通过残体直接释放,或者由微生物转化而成,或与土壤化学物质作用而生成等。
根系分泌是指植株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根部的不同部位向土壤、营养液等生长基质中释放多种物质,从而产生化感作用。
对于*顶菊来说,它的化感物质主要通过植株残体和根系分泌向环境中释放,其次是雨雾淋溶。
*顶菊与其他化感植物一样,化感物质多为次生代谢产物,在作用方式上主要以抑制种子萌发、抑制幼苗生长、改变土壤环境、影响微生物群落等方式为主。
*顶菊化感物质的作用方式和强弱是会发生变化的,如叶片和花的化感作用较强,茎杆次之,根系化感效应最弱,且随着*顶菊成熟度的增加。化感物质日渐增多,化感效应也越来越强。
同时,不同的植物反应也有所不同。例如,以每毫升0.2克的*顶菊茎叶提取液进行处理,对棉花的根、茎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另外,化感效应也会受到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顶菊抗病、抗虫、抗逆特性表现突出,其在生长速率、株高、结实性以及争夺空间、光照、水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棉花,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和入侵性。作为重要的外来入侵杂草,*顶菊的发生时期、生长环境及区域分布均与棉花基本吻合,是威胁我国棉花生产的潜在“杀手”。
因此,在棉花生产中应提高警惕、充分重视,及早进行防除,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铲除。其中人工拔除是简单易行、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
*顶菊种子极小,萌发时子叶出土,如果将其深埋,则可以防止大量出苗。在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土壤深翻,将*顶菊种子深埋入土,翻耕深度为5厘米以上,可以明显抑制*顶菊种子的萌发,对防除杂草危害有显著效果。
*顶菊苗期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最先萌发的往往是湿润田边或沟坡下部的*顶菊种子。而在干旱路边或弃荒地的种子,往往于雨后萌发,如遇干旱幼苗会大量死亡,因此,苗期防除是最佳时期,此时进行人工除草效果很好。
另外,秋季是*顶菊植株枯萎的季节,也是*顶菊种子成熟的季节。在这段时间里,绝对零星发生。低密度、高大植株地块,将植株连根拔除,带出田外集中焚烧销毁,可以做到斩草除根。
对成片发生地区,可先割除植株,再耕翻晒根,拾尽根茬,并将拔除的植株集中焚烧或用粉碎机进行粉碎。虽然化学防治不能根除*顶菊,而且污染环境。但对危害严重、面积大、人工清除有困难的地方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则有成本低、省时、省力、效果明显的优势。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已经对防治*顶菊高效、低*。对环境友好的除草剂进行筛选,初步构建了高效、低*、低残留。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顶菊应急化学控制体系,这样可以在保证防效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向环境中投放农药。
目前,在野外发现的*顶菊的天敌有夜蛾、螟蛾、叶甲、叶蝉、飞虱、蝽类和蚜虫等10多种昆虫,此外还发现它会患上猝倒病、白粉病、枯斑病、黑斑病和花叶病*病等几种植物病害。
在自然条件下,这些昆虫和病害对*顶菊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加强当地自然天敌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这些昆虫和病原物的研究还很不深人,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甚至到*顶菊原产地国家开展调查和采集病虫标本,以获得具有生防应用潜力的病原菌或昆虫。
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和向肥性的生长特性,这些生长特性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具有重要意义。除了这些普遍的生长特性外,不同的植物还具有其独特的生长特性,人们可以针对这些生长特性,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增产增收或防控的目的。
*顶菊植株高大,后期生长迅速,竞争力强,因此一旦侵入农田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不过,针对*顶菊苗期生长缓慢且不耐荫庇的生长特性,人们也可以选择种植苗期生长迅速的高杆植物,并适当密植或者使用其他替代植物组合来抑制其生长,对其进行生态防治。例如,对*顶菊发生严重的地块,可轮作其他作物,如花生、大豆、玉米等,以便于化学防除。
事实上,替代控制是控制外来人侵植物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替代控制是利用植物间的相互竞争现象,用一种或多种植物的生长优势来抑制有害杂草。为探寻对*顶菊有替代控制作用的植物,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
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实验研究。
例如,紫花苜蓿对*顶菊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向日葵对*顶菊形成了遮阴,与*顶菊争夺光照资源,确定了竞争优势,最终也能抑制*顶菊的生长。
这些植物对于控制*顶菊蔓延的危害,均有一定的效果。不过,这只是初步的研究结果,还需要测试和筛选更多、更有效的替代植物,以研制出更简便易行的替代控制技术。
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顶菊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域,证实大部分省区都非常适合*顶菊的生长繁殖,其中我国东部和南部各省是其人侵和发生的高风险区。
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顶菊的扩散蔓延将不可避免。
*顶菊快速蔓延的势头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防控认识不到位,对*顶菊的危害没有足够重视。
因此,广泛通过电视台报纸、农村广播、宣传册。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详细地介绍*顶菊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广泛宣传*顶菊的严重危害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对*顶菊进行群防群治。
如果每一位有可能接触到*顶菊的人,都能严格检查自身是否携带了*顶菊的种子及其他能使其蔓延的东西,我们的棉花是不是就有救了呢?除“*“保“白”战争胜负的关键,就掌握在我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