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瓷器史上最著名的悬案之一哥窑金 [复制链接]

1#

作者:M·辰

#瓷器篇—25#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年重头戏——“瓷器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哥窑青釉弦纹瓶,宋;故宫藏。下同)

前面说到:哥窑不仅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也是中国瓷器史上悬念最多的瓷窑之一。尽管文献上记载说它是宋代名窑,但迄今为止,人们既没在宋代墓葬中发现任何一件哥窑瓷器,也没在宋代自己的文献中找到任何有关哥窑的只言片语。因此,关于哥窑是否产于宋代以及它的窑址与实物等问题现在都仍然是谜。

另,据文献记载,哥窑具有“多断纹”、“足铁色”等特征,后人根据传世哥窑的特点将其总结为“紫口铁足”与“金丝铁线”。

“紫口铁足”现象,是因为哥窑本身为黑胎,其口沿因釉层较薄而露出胎色,看上去接近紫色,故有“紫口”之说。又因为足底无釉而显示出了胎体的黑色,故得“铁足”之名。关于哥窑“紫口铁足”现象的解释,学界各派基本一致。

但是,关于“金丝铁线”的形成,学界的看法则各有不同,究竟孰是孰非怕是要等到哥窑窑址现身或有关文献证据的亮相才能有所定论。

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目前有关哥窑“金丝铁线”成因的几种说法。这些说法中有的听上去似乎不够严谨,有的听上去则还蛮有道理。OK,不啰嗦,咱们进入主题。

什么是“金丝铁线”?

金丝铁线:在哥窑瓷器表面所形成的一种“裂纹”纹饰,俗称“开片”;开片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纹呈灰黑色,小片纹呈*褐色,人们形象地称其为“金丝铁线”(见上图)。

金丝铁线是哥窑最著名的特征,但,关于它的成因却是迷雾重重。

哥窑传说

传说南宋时有章姓两兄弟在处州(浙江)龙泉县琉华山从事瓷业。哥哥烧的瓷器质高一筹,引起弟弟的嫉妒,于是弟弟趁其不备,铲了一铲土倒进了哥哥窑的釉缸里(一说铲了一铲草木灰)。待瓷器出窑时,哥哥打开窑门后立时就惊呆了:瓷器表面全是裂纹。无奈之下,他拿出去卖,没想到竟大受欢迎,之后便有了带有裂纹特色的哥窑瓷。

这个传说直到今天仍流传于龙泉地区。

先不管传说是否真实,有一点可以肯定:哥窑瓷源自一场意外事故。

可以想象,章哥哥打开窑门时的崩溃状态以及残品瓷意外大卖的惊喜之态。然后,章哥哥便开始了这款爆红的哥窑瓷的研制之路,最终烧制出了名扬当代、留名后世的哥窑瓷。

那么,哥窑瓷的工艺秘诀是什么?对此,今天的各路专家、学者以及瓷器工艺师是这么猜的:

染色说

瓷器出窑后,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釉层收缩率较大,进而使釉层开裂形成开片。工匠们以墨汁为着色剂,通过对开片纹路进行染色,使墨汁渗透到纹路中形成深色的“铁线”。(此说法缺少对“金丝”成因的解释)

紫金土说

瓷器出窑后,在尚未完全冷却之前,置入掺有紫金土的浆水中浸泡,大开片的纹路渗进紫褐色的浆水而成为铁线纹;小开片的纹路渗入少量浆汁而成为金丝纹;从而形成了“金丝铁线”纹。(紫金土,一种含铁量较多的土原料)

此说的意思是,大开片因纹路较大从而渗入了更多的紫金土浆水,而小开片因纹路较细从而渗入的少,由此形成了铁、金两种颜色。(感觉有点牵强呢)

氧化说

此说认为,大小开片不同,其纹路层次的深浅也不同,故而在空气中所受氧化程度不同。因此,大开片氧化程度高,呈深灰色似铁;小开片氧化程度低,颜色较弱呈*褐色似金。

后“金丝”说

此说法认为:瓷器的铁线形成于烧造时,由于釉面开裂露出铁黑胎色形成“铁线”。而“金线”则形成于之后漫长的不断开片、不断氧化的过程,时间久了便产生出“金丝铁线”现象。

这个假说倒是符合“瓷器开片一直在进行中”的现象。据家中有哥窑旧藏的人说,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能听到“啪、啪”的开片声。瓷器在不断开片、不断氧化的过程中,确实先氧化的颜色较深,后氧化的颜色较浅。

(哥窑青釉弦纹瓶底足)

复烧说

此说认为:“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多次烧制的结果。首次烧制时为正常烧;二次复烧时,产生深色开片纹,此时的深色纹源自瓷胎本身的颜色(哥窑多数为黑灰胎瓷);之后,控制较低的温度进行三次复烧,得到较小开片,且通过控制窑温及窑炉气氛,使瓷胎中的铁氧化为深褐色,形成“金丝”纹。

此说认为通过控制胎釉原料、成型工艺、烧成气氛以及出窑条件等综合作用,方能烧制出“金丝铁线”的哥窑瓷。

总结:关于哥窑“金丝铁线”的成因,各方说法至今都只是猜测,谜底最终的揭晓,或取决于发现窑址或文献记载。目前尚不得而知。

(本文图片器物简介:哥窑青釉弦纹瓶,宋;高20.1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7厘米)

更多精彩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